797
拖拉磨蹭是很多孩子都會存在的問題,這也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,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改正。當然了,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,所以家長首先應該有充分的耐心,然后悉心引導孩子。
孩子拖拉磨蹭不自律該怎么教育
1、培養孩子時間觀念
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,做起事情來就會拖拉磨蹭。很多孩子缺乏時間觀念,不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,很難產生緊迫感,所以做事情時總是慢慢悠悠。家長要通過時間的制定,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對應的任務,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。
2、幫助孩子養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
單純的只是規定時間去做事情,對于已經有了拖延習慣的孩子,可能有一定的困難。作為家長,要引導孩子做事情時,要學會制定計劃,養成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。這種習慣可以首先從學習中養成。比如在每天的學習中,從早晨上課到晚上睡覺著,都要有一個每日計劃,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,會有一種緊迫感。
10-12 閱讀全文>
在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做事拖拉磨蹭,而家長總是不斷的催促,有的父母還會大喊大叫,這樣其實對于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并沒有什么幫助,反而“越催越慢”。所以,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。
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怎么教育
1、父母注意控制情緒,多表揚少催促
作為父母,在對待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問題上,要盡量多的表揚,控制脾氣少催促。一旦發現孩子做作業或者做事情比以前快點,就要多些表揚和肯定,在做事慢的時候,有時候可以假裝看不看,故意去淡化它,這樣給孩子一個以為自己其實很快的感覺,慢慢讓他進步。
2、讓孩子知道時間的重要性
有的孩子年齡還很小,對于時間沒有一個概念,不知道半個小時是多久,一個小時是多長。這個時候,父母在平常就要鍛煉孩子的時間觀念。比如:孩子早上刷牙洗臉,和孩子約定好十分鐘洗漱完畢。這個時候父母幫助孩子計時,直到時間結束。慢慢的,孩子就可以感覺到十分鐘是多長時間,做任何事的時候就會具備時間的概念,提前有自己的計劃。
07-26 閱讀全文>
面對孩子懶散不自律的問題,家長要學會反思,是不是自己以往的包辦教育導致的。因為一般來說,孩子出現這種問題,往往是因為他們缺少動手機會,時間久了,他們就會出現慣性思維,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。
孩子懶散不自律怎么教育
1、從小培養
孩子怎么可能天生自覺呢?要知道,這是連大人都做不好的事。我們這些成年人,天天喊著要充電學習,要健身減肥,可這邊剛剛下定決心,那邊就給自己找借口,明天再開始也不遲。自律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,而一定是后天培養而成的習慣。
所有的自覺學習,都必須建立在孩子擁有自我約束力和責任心之上。而這一種良好品質,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。著名心理學家說:“人如陶瓷,小時候形成一生的雛形。幼兒期好比粘土,給予何種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雛形”。因此,培養孩子的自律,要趁早,要在孩子根基尚淺的時候就給它立住。
2、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增強孩子的自信心
07-20 閱讀全文>
很多孩子都喜歡逃避事情,比如每天做作業都要到十二點,這可能是他內心在抗拒學習,不僅影響成績,還會影響行為習慣的養成。因為孩子會變得磨蹭拖拉,對事物沒有正確的認識,此時家長要降低對孩子的標準,不要去苛責孩子。
孩子磨蹭拖拉怎么教育
第一、多鼓勵
更多的夸獎可以讓孩子更優秀,多一些鼓勵也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,你要可以對孩子說:“這次比上次好多了,繼續努力啊”,“你看這也不是很容易完成嗎?”“你真棒,咱們還可以做的更好”,通過鼓勵的話,讓孩子越做越好,心中充滿成就感,這樣要比動不動打罵,效果要強得多。
第二、制定標準
父母可以對一些日常生活制定標準,比如生活作息表。和孩子一起制定每項活動完成的時間,如:幾點起床、幾點午睡、晚上幾點洗漱等等,用規定好的時間,來限制孩子磨蹭拖拉,從而也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05-26 閱讀全文>
自律的孩子生活和學習都有適合他們自己的規律,包括之后的學習計劃安排,作息時間等,自律性高的孩子能把自己的學習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,自律性差的孩子與之相反,那么,自律性差的孩子該怎么教育呢?
自律性差的孩子該怎么教育
1、自律需要設定目標及時鼓勵
在自律的培養上需要注重孩子的成就感,只有當孩子從某些事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時,他會愿意持續去做。
比 如每學期初,我們可以先和孩子設定一個期末成績目標,當孩子完成目標后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。
這樣的成就感可以給到孩子正向影響,強化刺激,最后讓孩子養成主動自覺的去做這件事的自發性。
05-11 閱讀全文>
現代社會講究高效率、快節奏,做事拖拉磨蹭,把握不住時間與效率,往往會錯失很多機會。7歲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怎么教育?
7歲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怎么教育
1.制定一張作息表。
有拖拉習慣的人都是有惰性,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,做事就會遲遲不行動,一拖再拖。
在這張作息時間表上,針對什么時間起床,什么時間吃早點,放學回來那段時間做什么,都做合理安排。
制定的作息表貼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,讓孩子依照表格完成自己的任務,并安排爸爸做裁判,記錄孩子每天穿衣、盥洗、吃飯等所用的時間。一段時間以后,孩子時間觀念會加強,做事速度也變快。
02-16 閱讀全文>
從身邊的小事做到有自律的生活,將會影響孩子對于大事上有自律的處理。因為父母在生活中的小事在培養孩子自律的觀念,會讓孩子對于自律的理解和認識深入骨髓,因此有節奏有規律的生活對于孩子來說意義重大。
不自律的孩子怎么教育
1、在日常生活中,滲透規則意識。積極引導孩子參與日常規則的制定。例如,在家閱讀圖書時,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圖書擺放、閱讀、分享、等待以及不遵守閱讀規則的懲罰等。若規則實施后產生矛盾,則同樣與孩子進行討論,對規則進行修改、完善。較之傳統的常規制定方式,孩子參與后的常規能夠得到孩子的理解與接受,在提升孩子規則意識的同時也使規則真正得到執行。
2、家長以身作則。孩子的思想純凈得如同白紙,因此其也具備較強的模仿能力。孩子會將家長視作自己的榜樣,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的發展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。因此,家長必須以身作則,樹立積極、正面的形象。首先,在外貌上要素雅大方、干凈整潔,切忌濃妝艷抹。
3、加強心靈溝通。父母、家庭同樣對孩子自律性的養成有較大幫助。研究表明,父母的陪伴與溝通能夠有效促進孩子自律品質的養成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,必須講究溝通技巧,其中最關鍵的是心靈溝通。心靈溝通,顧名思義即用心進行溝通。心靈溝通能夠使父母有效了解孩子心中的疑問與困惑,引導孩子解決問題,走出困惑,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方式。因此,父母應加強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,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,通過引導來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想法的對錯,進而培養孩子的自律品質。
4、引導自我管理。只有當孩子真正進入需要自律的環境時,才能體會到自律的重要性,才能學會如何自律。創設適宜的環境,在特定的環境中逐漸引導孩子脫離家長的束縛與管理,進行自我管理。在這一過程中,家長不能直接進行具體的指導,只能進行宏觀干預,將時間與空間真正地交予孩子。唯有如此,孩子的自律性才能真正養成。
01-22 閱讀全文>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