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條回答
首先,不要以暴制暴。當孩子打人的之后,家長不要用打人的方式懲罰孩子,孩子打人都是跟大人學的,以打孩子的方式懲罰他,只會使情況惡化。
其次,關注孩子其他的方面,引導他發揮自己的優點,并強化他的優點,當孩子發現還可以不通過打人的方式獲取大人的關注時,打人的行為就會慢慢退化。
1、首先要關注孩子打人、罵人的動機
孩子一般會因為要保護自己的財產、安全、領地不受侵犯或是對玩具或游戲的控制權而打人、罵人。另一種是為了獲得他人的關注,因為我只要一打人或罵人,大人就會馬上來關注我了,這個一般是平常收到關注少的孩子喜歡具有的行為模式。不管是哪中情況,當發生孩子打人、罵人的行為時,先要制止這種行為,如果打傷對方,要先去安撫被打孩子的情緒和身體療傷,然后再來跟自己的孩子溝通。可以說:“我看到你打了他或罵了他,我知道你一定很生氣。如果我很生氣的時候,我也是很想打人或罵人的。你能告訴我你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嗎?”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下來,通常會告訴父母是怎么回事。這時候要先肯定孩子的正面動機,比如說:“你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玩具所以動手了,是嗎?”
2、跟隨孩子的情緒,并帶出來你想引導孩子要去的方向
父母可以說:“如果有人要拿走我的玩具,我也會很生氣,我也想把玩具搶回來,甚至有可能會去打對方,只是現在看來,你的玩具是拿回來了,可是你把對方弄傷了,他很痛,你還得承擔他的醫藥費,你看這是你想要的嗎?孩子肯定說不想要。
3、引導孩子想出新的發放,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如何做更好?
父母繼續引導孩子:”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,你還可以怎樣做呢?“引導孩子把他想到的所用方法記錄下來,在一條條分析,找到最好的三種以上的方法,激勵孩子下次做到。
4、經常和孩子探討或者演練容易放生沖突的場景,讓孩子的新模式固化下來,漸漸孩子打人和罵人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少了。
其實孩子打人,很多時候都不是真的想打人,而是很多事情孩子不知怎樣表達。父母日常可以多教寶寶表達,常和孩子交流,讓孩子學習語言表達意愿,減少孩子的煩躁、急切情緒。
家長要明白,孩子一旦有了隨意罵人打人的習慣,并不是說你和孩子好好講一次,孩子就能改正了的。從心理學研究表明,習慣養成和改正是要重復21次以上的。所以,從家長自己的心里上要允許給孩子改正的時間的預期,千萬別指望說一次孩子就改正了。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