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條回答
家長們有沒有發現,有很多的孩子都是不主動和老師交流的,他們對老師有一定的恐懼心理,也就會擔心老師會不理他。所以面對這種情況,家長也就需要對孩子做好引導,讓孩子能夠客觀的看待老師的一言一行,并且培養孩子主動交流的能力。
孩子不主動和老師交流怎么辦
1、理解孩子,多溝通
孩子年齡還小,離開家庭溫暖的懷抱,剛剛進入學校,可能不適應學校的環境,并且有膽小、缺乏安全感的心態。
面對這種情況,作為家長首先對孩子要給予充分的理解,多與孩子交流溝通,告訴她到新的環境的注意事項,并且對他微小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,慢慢的孩子就會陽光起來,也就敢于主動和老師交流了。
2、鼓勵孩子,正常對待
孩子一般都有點怕嚴厲的老師,對于比較溫柔的老師可能沒那么怕。所以,家長可以鼓勵從孩子最喜歡的老師開始著手交流。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態度要盡量順其自然,不要心急,多鼓勵孩子在家開口說話,多給孩子樹立民主意識,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優有所改變。
3、與老師聯系,尋求幫助
對于孩子不主動和老師說話的情況,那家長完全就可以請求老師:可有意識地提問孩子,或主動與孩子交流溝通,或主動請孩子幫忙以增加交流機會等等。然后就通過這些互動,打消孩子與老師交流的心理顧慮和恐懼,逐步培養孩子自信的態度,那孩子也就能更好的與老師進行交流。
4、家長和老師不能互相“拆臺”
面對孩子,家長和老師都必須認識到雙方有著共同的目標和肩負著共同的責任,在平等的基礎上,為孩子的教育履行自己的職責。為此,雙方不能夠互相“拆臺”,不能將自己作為正確的標準,而貶低甚至抵觸另一方的工作。
比如說,父母對孩子說:“別管老師說什么,這次聽爸媽的。”或者老師對孩子說:“你父母懂什么?”這樣的沖突將對孩子造成很不利的影響,就會讓孩子不主動和老師、家長交流。
孩子不主動和老師交流的原因
1、源自天然的距離感
縱然老師再溫柔,孩子進入學校后,還是本能的對老師是有一些“敬畏”,尤其是性格偏內向的娃,他一定會覺得拘謹。所以,當孩子有這樣心里負擔的時候,我們就應該讓老師在孩子的心里的位置“降下來”一些,告訴孩子老師不是一個評價者!她其實也是一個你可以分享的朋友!
2、源于孩子的“無效表達”
比如在家里,他說一個“渴”字,老人就會立即端上一杯了;吃飯時眼睛看向某個菜,那個菜就能立即“飛”到他的碗里。家里大家圍著他轉,使得他在外界也習慣使用這種簡短表達。
但是在學校卻并不是這樣,當孩子多次對老師提訴求,都是“無效表達”時,也就是說根本沒把意思傳遞清晰。時間一長,也就會造成孩子不主動和老師交流的情況。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