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條回答
這種事情很正常,幾乎沒有一個孩子愿意上學,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玩游戲,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做家長的切記不要打罵孩子,要做好正確的引導。
孩子不想上學怎么溝通引導
1、選用同理心安撫孩子的心情。
把自己當作孩子一樣去想,如果我是孩子,處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一樣也會覺得有困難,有心情,不想上學。通過了解和承受孩子的心情,讓孩子知道,作為家長是了解她這種心情的,待她的心情比較平緩時再去交流。
2、制造開放式,安全地傾吐環境。
當孩子心情平緩了之后,和孩子一同談天,每天與孩子聊在校園的狀況,在校園遇到了什么有趣的新鮮事。由于有人愿意聽孩子講故事,那么也會讓孩子喜歡上學的氣氛。否則當孩子有心情,沒有地方開釋時,日積月累,會構成更大的問題。
3、剖析利害讓孩子自己挑選。
當孩子厭學的時分,咱們可以把利和弊告知孩子時,孩子心中會權衡,自然而然就知道要挑選什么,讓他自己做評判。咱們不說哪個好也不說哪個不好,咱們要耐住性質,在這個時分不要去幫孩子挑選,而僅僅引導。
孩子不想上學有哪些原因
1、在學校受到挫折
比如學習壓力大,成績不好太靠后感到挫敗,同學間相處出現矛盾,老師忽視等等,問題一直不解決便留下心結。這些原因會讓孩子對學校產生抗拒,最后發展到厭學。
2、自身性格原因
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,對事情的反應和處理是不同的,性格內向的孩子心重,什么事情都愛藏在心里,也比較隱忍,遇到挫折和不愉快。
很容易在心里留下印記,長時間走不出來就產生厭學心里。
3、家庭的原因
如果父母經常因為瑣事爭吵,家庭處于焦慮、煩躁、不快樂的狀態,加諸到孩子身上便是:缺乏安全感、內向、自卑和不善于溝通等等。學校稍微發生一點問題,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。
家長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厭學
第一、不尊重孩子,不能和孩子平等相待。
很多父母偏面認為,小孩子不懂事任性,教育孩子時,講道理好說是沒有多大用處,只有命令式教育才有效。因此,平時不論讓孩子做什么事都是用命令口氣,孩子錯了,也不會耐心給孩子分析錯誤原因,指出正確的做法,而是對孩子“吼”,發泄自己不滿情緒。屬不知孩子再小,他也是有思想的,父母對孩子好,孩子也會對父母好。如果父母整天對孩子吼,孩子也會見樣學樣,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,只要自己不滿意也會像父母一樣對別人吼。
第二、父母總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攀比。
孩子在生活學習中,父母對孩子沒有一個清昕的判定標準,不管孩子做任何事,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講:“誰家孩子做的如何如何好,誰家孩子成績如何如何優秀,你怎么做不好,怎么不如別人”等等之類的話。一來而去,使孩子感覺到自己很差,不如別人。這樣孩子的性格就會變的越來越內問、膽小丶做事縮手縮腳。
第三、父母脾氣爆,容易激動。
生活中,有些父母不注重個人修養,遇事不冷靜,從不考慮別人感受,與別人講話大喊大叫,特別是在孩子面前這樣做,不知不覺孩子也學會了父母的的樣子,在同學面前毫無禮貌,漸漸被同學疏遠。
第四、父母自私自利,沒有愛心,不知道感恩。
生活中,父母為人處事,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。對自己有利就去做,對自己不利就不做;別人有困難了,認為不管自己的事,也不會主動幫助別人;對于別人的幫助,總是心安理得,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應該的,不知道回報別人,感謝別人;喜歡貪小便宜,別人的東西總想拿來為己所有。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受到影響,變成一個遇事斤斤計較,愛占小便宜的人,這樣的孩子到學校和同學們相處,到最后注定會成為孤家寡人。
第五、對孩子過分溺愛,事事過問,不讓孩子動手做。
有些家長在生活中,總認為孩子小,什么也做不了,離開了父母就無法生活,對孩子不放心。無論孩子做什么,都要對孩子限制,常常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想方法做事,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這樣的父母養出的孩子缺乏自由空間,在處理事情因為長時間束縛,就會影響孩子做事情的主見,甚至在學習上也沒有主見,不知道怎么去學習,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智力。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