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條回答
很多的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,就不知道該怎么因材施教,反而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,這樣就會讓孩子很難有所改變,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影響的,那么小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呢?
小孩子偷東西父母應該如何教育
1、給孩子建立正確認知
這時候就需要馬上對孩子啟動認知教育,通過給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,幫助孩子完全認識到自己錯誤行為,以及再發展下去的可怕后果。也就是從網絡上找一些案例,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觀看,讓孩子知道偷東西會帶來什么樣的行為,家長再加以引導,就容易讓孩子對偷產生畏懼心理。
2、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
為了避免孩子由于想買東西而手里沒有錢,便動了偷的念頭,家長一定要合理滿足孩子購物的需求。平時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,爸爸或媽媽像你這么大時,看到別的小朋友買自己喜歡的東西,我們也特別羨慕與渴望,于是便和家里大人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但是這里必須要重點強調,你有買東西的想法后,必須要告訴父母,否則你不說,大人們哪會知道呢。只要我們彼此信任,相信通過合理的協商,你的愿望會得到滿足。
3、加強對孩子的管理
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獨立,加強學校和家庭的管理,告訴孩子要自力更生,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要拿,同時我們要告訴孩子不要和有偷東西習慣的孩子在一起,然后讓他能夠成為一個誠實守信自尊自愛的好孩子,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他。
4、引導孩子認清物品的歸屬
家長再對經常偷拿同學東西的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時,就要學會幫助孩子分辨物品的歸屬權,區別開你的、我的、他的,是什么意思。就比如我曾問一個孩子:請問,我手里拿的這塊漂亮的橡皮,是你的,還是我的呢?這個孩子竟然說:是我的。
事實上,這個孩子明知道這塊橡皮并不屬于他,但是他對我的和他的區分不開,和其家長進行溝通后才得知,從幼兒期開始,直到發現孩子養成偷拿別人東西之前,從未對孩子進行過我你他的歸屬權認知教育。
5、嘗試后果教育
當家長多次發現孩子的拿別人東西的這種行為時,也一定使用過,講道理、指責、甚至打、罵這些手段,但也能看出這并沒有什么效果,那么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使用后果教育。
什么是后果教育?孩子之所以一犯再犯,那是因為他并不是真正知道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,或者他體會不到產生后果之后是什么感覺,那么家長就可以讓孩子體會一次。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