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1條回答
剛剛上小學暫別了任情任性、恣意玩耍的幼年,乍進入嚴肅規范的小學校園,開始端正的學習,不適應是必然的。
這時候,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,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,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。
都說萬事開頭難,在一二年級的時候,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、養成學習的習慣、找到學習的方法,那么孩子以后會越學越輕松,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松,很快就完全不用管。
先找原因,再行對策。
首先,這與孩子的情緒狀態有關,他在學校里不論是對什么都存在厭棄的情緒。對同學厭棄他們對自己不好;對教師厭棄他們很煩;對學習厭棄沒有什么作用;對學校厭棄,對家庭也厭棄,對父母也厭棄,長期都是以一種悲觀的狀態生活著,他對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也是沒有什么興趣可言的。改變舉措:通過運動、活動來刺激他的情緒反應,讓他有更多的積極、向上、樂觀情緒反應。
其次,這與孩子的學習能力相關,孩子因為沒有掌握學習的知識點,因此在學習上存在很多的負積累,時間長了應付不了了,因此一拿起作業,一上課就沒有興趣,就沒有動力。如到了小學高段了,對口訣之類的還不熟悉,影響了他的計算能力,感覺錯題多了,成績也差了,學習的情緒就差了,也就厭棄學習了。改變舉措:從知識點的輔導來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,需要針對性的輔導。
第三,這與他的人際關系也有關系,孩子在與同學的相處中有矛盾,感覺到同學會欺負他,并且在教師的處理過程中,他總是感覺教師是偏袒其他同學的,尤其是成績好的同學,他就會感覺到成績差給人看不起,而有一部分同學就會選擇越來越差,以此來對抗他人的不公平對待。改變舉措:通過活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人際相處中的語言、行為等問題,讓他們從自己的語言、行為上進行改變,以此改善他與其他同學的關系。融洽了關系,就能多一些支持系統,更包括教師對他們的關心,這些支持系統強大而有力,那他們的對學習的態度也會發生轉變。有一位同學就是因為有優生與他交朋友,而改變了他的厭學情緒。
第四,這與他的學習成長環境有關系,如果一個班級中大多數都是不好好學習的,家里也沒有對學習的重視,他所交往的朋友也沒有學習積極的,那么他也容易形成厭學的情緒。
一般來說,孩子出現厭學,主要是由于需要的滿足感受挫或喪失所導致的。所以無論老師和家長,都是不應該過于強迫孩子在學校方面的造詣。只要學生盡了,老師還要有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。不要讓孩子感到有壓力,自卑等,盡量了解孩子們的想法,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愿望。發揮他們的特長,培養他們自我優越心理,創造輕松環境,淡化不安情緒、煩燥、孤獨、離群心理。
教育孩子永遠是一個長久的話題,那么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,家庭的生長環境也是不同的,所以說還是要因人而異的進行教育,但是在從小的時候還是要和孩子多進行溝通,和孩子當成朋友一樣的相處,讓孩子有什么話都愿意和你說,而且對孩子要多一些耐心,不能夠總是通過打罵的方式長久以來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家長。
Copyright ? 2015 -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吧 版權所有豫ICP備15030198號-41